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記者丨何己派? 編輯丨譚璐
4300億市值的巨無霸,剛迎重大人事調整。
2月2日,中國中免發布公告,原董事長彭輝因退休辭職,之后將不在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任職,李剛獲選為新任董事長。
彭輝是中免起勢的關鍵人物,2019年起出任董事長。
在其任期內,中國國旅更名“中國中免”,市值一度飆升至7500億,拿下2022年港股最大IPO,被視為“免稅茅”。
最新預告顯示,2022年,中免營收544.63億元,凈利潤50.25億元,幾近腰斬。
眼下,旅游業復蘇,出入境客流恢復,作為全球最大旅游零售商,中免蓄勢待發。此時完成新老掌門人交接,頗有深意。
逆勢翻盤手
彭輝主掌中免三年半,直面疫情沖擊,中免業務平穩落地。
他的多項戰略決策里,業內最關注的,是與上海機場的一場利益博弈,轉劣為優,大獲全勝。
疫情前,機場手握強勁客流,在免稅運營商的租金談判中,占據強勢地位,以“高扣點率+高保底抽成”的模式,賺得缽滿。
按上海機場與中免旗下日上免稅簽訂的協議,2019-2025年的7年間,日上將42.5%的免稅商品收益交給上海機場,并且還有個“保底租金”,若7年抽傭不足410億元,需要補足差額。
大如中免,年營收五六百億,機場渠道的凈利率僅有個位數,幾乎是給“包租婆”機場打工掙錢。
疫情一來,國際旅客低位徘徊,機場議價能力下降,中免抓住機會,在2021年初和上海機場簽訂補充協議,合作方式變更為“抽成封頂+低保底抽成”。
這起改寫格局的談判,引發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推動中免市值狂飆。過去兩年,租金占中免的銷售費用比重快速下降。
彭輝還推動了中免在海南的大舉投資。他認為,海南將成為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去年10月,海口國際免稅城開業,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是全球最大單體免稅店。
同月,中免宣布與太古地產聯手掘金海南,斥資13億買地,在三亞共建度假型零售項目。
這些決策,來自彭輝在免稅行業的多年浸潤。1991年,他便是中免公司的市場部干部,歷任公司多個崗位,實戰經驗豐富。
與業績相對應,彭輝也獲得了不菲收入。2021年,彭輝的年薪達到797萬元,同比漲了近兩成,為公司管理層中最高。
放眼整個A股的零售上市公司,也排在最前列。
兩個65后
中免管理層煥新,或有意選在2023年旅游、免稅復蘇的開局之年。
彭輝1962年12月生,剛到60歲退休年齡,財報顯示,其任期終止時間,為2023年5月。
接任彭輝的李剛,今年55歲,上一個職位是中免控股股東中國旅游集團的副總經理。
李剛對中免董事長一職并不陌生,他在中免體系內歷任多個崗位,曾于2017年-2019年擔任中免董事長,當時,彭輝是總經理。
今年1月初,中免公告稱,總經理陳國強因工作調整而辭任。2月2日的公告也宣布,陳國強獲選為董事會副主席。
陳國強的接任者是中免前副總經理王軒,54歲,過往負責的工作側重商業投資、戰略投資,此外,擁有線下免稅店的管理經歷。
面對2022年營收、凈利雙雙下跌的局面,中免解釋,疫情導致重點渠道客源銳減,主力門店幾度閉店,物業運營終端、線下業務受到沖擊。
李剛與王軒,兩個65后聯手操盤,如何力挽狂瀾,讓這家免稅巨頭的業績重回高增長,身上擔子不輕。
市場回暖
好消息是,煙火氣回來了,免稅市場持續回暖。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1月21日-27日),海南全省?12家離島免稅店的總銷售額為25.72億元,日均超3.6億元,和三年前相比,翻了兩倍多。
截至2月初,中免下屬傳統口岸免稅店已有70余家恢復經營。中免表示,2023年以來,門店銷售明顯回升,營收同比、環比均實現大幅增長。
在出入境免稅、離島免稅等方面,中免均有新動作。
今年春節期間,為承接海南旺季客流,海口國際免稅城在營銷上加大馬力,推出自駕游出行與返島提貨旅客購物補貼、買免稅品報銷往返船票等活動,并聯動線上開展年貨節,多渠道引流。
多個品牌化妝品、箱包低至4.5-6折,折扣力度階段性加大。
中免在海南的多個在建項目,也全力推進。
三亞國際免稅城一期2號地項目,將建設為“奢華酒店+免稅商業”綜合體,于2021年底開工,總投資約37億元。
按規劃,該項目將于今年6月完成建筑工程施工,9月正式開業。
出入境免稅方面,中免著重加固機場渠道的競爭力。
今年1月,上海機場宣布,擬以16.92億元收購中免日上核心資產。
多位券商分析師認為,此舉標志著中免與國內最大的國際樞紐機場,實現利益深度綁定,提升核心渠道議價能力。
對于疫情期間逆轉的機場與免稅運營的議價格局,隨著出入境政策放開,機場會否重新拿回話語權,業內觀點不一。
“議價能力的平衡被打破,很難預測是否會恢復到以前的情況。這取決于市場狀況、監管政策、雙方戰略等多種因素。”有行業人士向《21CBR》記者表達了審慎態度。
擁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內地市場,不缺消費力。對中免和新一屆管理層來說,春天將至,耕種正當時。
(作者:何己派 編輯:譚璐)
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