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沿海地區為主的制造業重鎮,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轉型已有一定成效,這讓它們不僅獨當一面,而且還對今年整體的外貿開局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市面上有些產品做得越來越花哨,但沒有真正考慮耐用性等功能,比較來說,佛山制造的定力顯得更足。”拖著行李在廣交會現場采購的佛山外貿人楊光的感受雖然是主觀的,卻也透露出以制造業為主的外貿城市在嚴峻形勢下所具有的定力和韌性。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各地一季度外貿數據,進出口規模前10強城市中,唯一的新面孔就是佛山這座“世界制造業之都”,和深圳、寧波、東莞等制造業大市一同挑起了大梁。從外貿前10強省份的排行榜來看,除了位列第五的北京,前7名均為民企制造業活躍的沿海省份,也在穩外貿中發揮出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對比而言,受到富士康部分產業鏈外移影響的鄭州,以及成都、重慶這些中西部城市,則在多重因素下面臨著更大的壓力和考驗。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對第一財經表示,一方面,鄭州、成都、重慶這樣的中西部城市,由于產品品類較為集中,有的受到部分產業鏈外移的影響,還有的不同程度受到了歐美需求下降、此前原材料漲價以及春節假期工廠停工等影響,這些影響在春節后陸續顯現,也導致一季度進出口數據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像佛山這樣的民企制造業重鎮在一季度表現良好,對中國整體的外貿釋放出了重要信號。魏建國表示:“中國民企進入全球市場的能力越來越強,正在從過去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朝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的方向發展,這個趨勢已經比較穩固,也在復蘇中表現強勁。”這意味著,以沿海地區為主的制造業重鎮,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轉型已有一定成效,這讓它們不僅獨當一面,而且還對今年整體的外貿開局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20強中7城外貿增速跑贏全國
第一財經梳理了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各地一季度外貿數據,從進出口規模來看,上海、北京、深圳、蘇州、寧波、東莞、廣州、廈門、青島、佛山位列前10,其中前9位的排名和今年前2個月的表現一致,唯獨保持增勢的佛山取代了天津,進入前10,和2022年的排名相比提升了6位。
基數越大,高增長越具挑戰。20強城市中,僅7個城市的進出口增速跑贏了全國(4.8%)。其中,廈門和北京呈現兩位數增長,分別以13.1%和11.6%在增幅上領跑20強;成都、蘇州、重慶則呈現兩位數下降,分別以-16.6%、-15.4%、-11.9%成為20強中降幅最大的三個城市。
20強的后10位中,沒有新面孔,但一個顯著的變動在于,前2個月高增速的鄭州,3月表現欠佳,一季度的進出口排名從前2個月的12位回落到18位;一季度增速也由正轉負,從前2個月的正增長18.2%轉為同比下降2%,相差超過20個百分點。
從出口來說,前20強城市中,一半的出口呈現同比下降趨勢,僅4個城市跑贏了全國8.4%的增速。其中,北京、深圳呈現出強勁的反彈,同比增長29%和23.8%,而重慶和蘇州的出口降幅較大,分別下降13.5%和10.7%。
在進口方面,前20強城市中,12個處于降速通道。其中,成都和蘇州降幅最大,分別下降30.2%和22.1%,金華和廈門同比增長34.8%和23.8%,增幅顯著。
鄭州3月數據拖后腿
鄭州今年一季度進出口增長為負,主要就是受到了3月的拖累——其3月的進出口(301億元)僅為一季度進出口的五分之一。對比而言,多數城市3月的進出口均超過一季度的三分之一,甚至接近二分之一。
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喻新安告訴第一財經,鄭州的進出口占河南的70%左右,而富士康的進出口又占鄭州的70%以上,對當地產業和外貿的拉動效應巨大。
喻新安表示,為了訂單和交貨的穩定性,富士康陸續把多條生產線轉移到了深圳和其他地區,隨著外移的產線在今年節后陸續投產,影響也顯著了起來。
雖然鄭州一季度的出口同比仍然保持增長,增幅較前2個月大幅萎縮了近26個百分點,但一個更前置的信號是,一季度進口下降了19.8%,和前2個月7%的降幅相比,降幅擴大了12.8個百分點。以組裝為主的富士康,對當地的出口和進口而言都是主力。
據第一財經4月中旬的實地探訪,富士康鄭州科技園及周邊的鄉鎮張莊,冷清程度的確遠超往年。
魏建國表示,不可否認富士康產業鏈的部分外移對河南出口造成了影響。但這是暫時的,下一步,富士康將會尋找新的賽道繼續加大對鄭州及河南的投資。同時,鄭州作為“一帶一路”的中轉站,也將在空港經濟、中歐班列和跨境電商的持續發力中對中東歐等地區的出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根據鄭州發布2月22日的消息,當天下午,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安偉會見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揚偉一行,雙方就進一步深化合作進行對接洽談,達成廣泛共識。劉揚偉表示,鄭州發展前景廣闊、經濟活力十足,富士康深耕鄭州多年,對鄭州充滿感情,對未來合作發展信心滿懷,將繼續積極融入鄭州發展,加速合作進程、加大對接力度,朝著互利共贏的目標穩步邁進。
在喻新安看來,從一季度數據來看,不只是鄭州面臨嚴峻考驗,成都和重慶也下降較大,同樣兩位數下降的還有蘇州,這些均和當地的產業結構、出口目的地以及企業性質有密切關系,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疫情、歐美外需收縮以及原材料漲價等因素的影響。
魏建國提出,重慶和成都一季度外貿降幅較大,主要是工廠對于出口市場的敏感度還不夠高,西部地區的出口又以當地企業為主,產品品類不夠多元,對歐美出口比重也相對較大,因此整體產業鏈受到疫情、原材料漲價、春節放假以及外需下降等諸多因素較大影響。接下來的二三季度,這幾個城市預計會有更明顯的恢復與增長。
民企制造重鎮定力足
根據一季度外貿數據,20強中,佛山、東莞這樣的民企制造重鎮表現良好,凸顯出制造業在轉型升級中的韌性,也反映出中國民企在全球的競爭力穩步增強。
4月1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一季度進出口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透露,今年一季度,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進出口5.18萬億元,所占比重進一步提升,達到52.4%。2022年,民營企業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50.9%,年度占比首次超過一半。
具體看,今年一季度,民營企業外貿表現包括,企業數量和貿易規模穩中有增。一季度,我國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38.4萬家,同比進一步增加,增速為7.5%。進出口值增長14.4%,高于全國進出口整體增速9.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長18.5%,進口增長6.4%。
以佛山為例,佛山2022年實現6637.8億元的進出口總值,以7.7%的增速居于珠三角首位,今年更是提出了力爭全市外貿規模站上7000億元的目標。
魏建國認為,佛山、深圳這些城市良好的表現,對中國整個外貿都釋放出了很重要的信號,很多沿海城市都是以民企為主的制造業重鎮,今年的表現不僅獨當一面,而且對穩外貿的開局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雙循環的新格局,是要靠民企繼續發揮主力軍作用的”。
他提出,下一步,中國民企在外貿中的占比將會繼續突破,以民企制造業為主的沿海省份及城市將在二三季度,對中國外貿的V形反轉產生領頭雁的作用,進而帶動中西部的外貿制造業發展。隨著一系列穩外貿政策的釋放,今年二季度外貿明顯反彈的局面將有望形成,而領先的沿海地區還要繼續帶領全國完成今年全年的任務,可以說任重道遠。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