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中國基金報記者 文夕
《流浪地球2》于大年初一登陸全國院線。作為《流浪地球》故事的“前傳”,《流浪地球2》圍繞太陽即將毀滅的背景展開。
與前作相比《流浪地球2》中視覺效果的批量制作更加成熟,在科幻電影工業化的管理和可控性方面令人耳目一新。據貓眼1月24日最新數據顯示,《流浪地球2》上映3天,總票房破10億,成為今年首部破10億電影。
記者梳理發現,這部科幻巨作背后,出現了多家科技類公司身影,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與科技獨角獸。其中,在片中頻繁出現的工業機器人令人記憶猶新,這恰好也是時下政策規劃引領的大熱賽道。有機構預測,在疊加人口問題的背景下,國內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在2024年達251億美元。
此外,還有包括浸沒液冷計算機、外骨骼等“黑科技”也被《流浪地球2》點亮,引起市場關注。
機器人產業鏈有望迎全面繁榮
《流浪地球2》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同形態的機器人存在于各個場景,保障著龐大體系的穩定連續高效運轉,成為《流浪地球2》體系中無處不在且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現實世界中,電影所應用的工業移動機器人(AMR),實際上已經在當下工業生產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據了解,工業移動機器人獨角獸優艾智合機器人為《流浪地球2》的拍攝提供了移動機器人產品技術支撐。據了解,《流浪地球2》中運用的移動機器人,皆為優艾智合機器人實際產品矩陣。
其中,電影中的巡檢機器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承擔著重要的作業任務。海上石油平臺、戈壁荒漠、海上風電平臺、露天煤礦等極端復雜的環境中,該公司智能巡檢運維機器人自主執行無人作業。
實際上,在1月19日晚,機器人賽道已被點燃。當晚,工信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這也被視為機器人賽道的“頂層設計”。該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
該方案提出,將聚焦制造業、農業、建筑、能源、商貿物流、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教育、商社、安全應急等10 大應用重點領域,開拓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
例如工業機器人領域,研制焊接、裝配、噴涂、搬運、磨拋等機器人新產品;在建筑領域,推動機器人在混凝土預制構件制作、鋼構件下料焊接、隔墻板和集成廚衛加工以及建筑安全監測、安防巡檢、高層建筑清潔等運維環節的創新應用;服務機器人領域:在醫療領域,推動機器人在醫院康復、遠程醫療、衛生防疫等場景應用。
根據 IFR 數據,2021年國內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約322臺/萬人,從2020年的全球第九大自動化國家躍升至全球第五大自動化國家。根據工信部數據,2020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246臺/萬人,按方案到2025密度翻倍測算,預計2025年國內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約492 臺/萬人,仍有巨大增長空間。
浙商證券也提及,目前本輪制造業景氣度及庫存周期均處于筑底階段,其中制造業下行周期已超 1 年,庫存周期正處于主動去庫存階段,預計2023年制造業有望迎來復蘇。該機構認為,隨著目前老齡化趨勢加劇、勞動力減少、制造業用工成本增加,制造業發展壓力增大,機器替人大勢所趨。
而在市場規模方面,根據中國電子學會數據,2021年國內機器人市場規模約142億美元,其中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分別為75億美元、49億美元、18億 美元,分別占比2021年市場規模的 53%、35%、13%。電子學會預計2024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251億美元。
液冷產業化爆發在即
《流浪地球2》中還有一件貫串全劇的物件——“智能量子計算機550W”,該物件也被喻為“全場最有價值道具”。這一“黑科技”可實現全球復雜計算資源融合與調度,以滿足數萬座發動機協同運作,并支撐“數字生命”計劃所需算力。
根據上市公司中科曙光方面信息顯示,這臺“未來科技”計算機,其實來源于曙光還未發布的“缸式”浸沒液冷計算機,它不僅能讓PUE降至1.05,更可支持機架、刀片等多種形態的服務器內嵌,最大程度降低“液冷”技術的普及門檻。
資料顯示,中科曙光旗下子公司曙光數創實際上是“液冷”領域的“操刀者”。該公司專注于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領域的研發,已經建立了包括服務器、存儲在內的數據中心全棧液冷方案。該公司也在2022年剛登陸北交所。
曙光產品這次在電影中的客串,也算是本色出演。除了液冷設施,曙光將配套的供電、運維軟件,都實現智能與智慧化。現實中,液冷數據中心的穩定性是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而早在2011年,曙光便開始節能液冷技術的探索與研究,由曙光建設的國內首個標準化液冷數據中心,已持續穩定運行超2500天。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經濟近期成地方兩會高頻詞,并被多省市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其中,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及,要加強數據中心優化提升。實際上數據中心“碳排放”頗受業內關注,相比風冷頗具優越性的液冷技術作為一條重要的節能路徑,已吸引市場持續關注。
制冷系統是數據中心重要基礎設施之一,高密度數據中心運行中,傳統風冷面臨散熱不足、能耗嚴重的問題,液冷技術成為了降低數據中心PUE的優解,其在15kW/柜以上時更具經濟性優勢。
當前液冷技術主要分為冷板式及浸沒式,其中浸沒式液冷可將數據中心PUE降低至1.2以下。除能源利用率更高,液冷技術在降噪、空間利用、地理環境方面也具備更好表現。
根據《2021-2022 年度中國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產品市場總報告》,2021年我國單機柜功率在10kW以上的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增速超過10%,其中30kW以上增速達31%。
開源證券認為,伴隨超高密度數據中心的建設節奏加快,傳統風冷已無法滿足高性價比、低PUE的需求,因此液冷技術成為未來建設數據中心的主要路徑。
據賽迪顧問預測,中國液冷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市場規模預計由2019年的64.7億元增至2025年的245.3億元。由于浸沒式液冷具備制冷效率更高等特點,預計占比由2019年的18%升至2025年的41%。
該機構認為,逐漸增長的數據中心算力將推動高功率單機柜快速普及,預計2025年全球數據中心平均功率提升至25KW。數據中心液冷“革命”勢在必行。
外骨骼商業化待開啟
實際上,除了上述兩大賽道外,劇中多次出現的“外骨骼”在近年來正逐步開啟商業化。隨著感知計算技術和傳感系統發展日益成熟,機器人研發方向從人機協作逐步邁向人機融合,逐漸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份。
從流程上看,外骨骼即從依賴硬件傳感器收集人體生物電信號發展成為將硬件客觀數據與人體主觀信息相結合的新型信息輸入方式。信息接收后,經過機器的計算能力與人體的思維能力進行信息處理,再通過機器的算法能力與人體的決策能力互相協調、優化判斷后進行智能輸出,將人體智能與機器智能相融合,從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互動,從而形成更高效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科學系統。
外骨骼應用場景包括:軍用型、工業應用型以及醫療康復型。國內對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約始于2000年,隨著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與高校合作研究外骨骼機器人的模式逐漸增加,該行業從研發階段逐步邁入商業化階段。
編輯:小茉
標簽: